與機器共舞~以人為本的擴增智慧
文:黃正傑 2021-03-16
發(fā)布時間: 2021-03-15 14:16:00
究竟人類要駕御AI? 還是被AI所替代? 我們要如何理解AI並與之共同協(xié)作呢? 《與機器人共舞》這本書指出了IA擴增智慧與傳統(tǒng)人工智慧思維的差異點在於”以人為本的設計”。這本書從歷史觀點,探討了AI先驅如何在思維與產品間相互爭辯,因而造就了現(xiàn)代人工智慧的發(fā)展。
AI世界觀的改變
我去演講的時候,常常會問這一題:「你們認為掃地機器人是人工智慧嗎?」許多人都會回答:「那只是簡單的自動化清潔家電?!故聦嵣希l(fā)展第一個掃地機器人的iRobot公司,當初正是研究太空計畫登陸機器人的MIT教授羅德尼·布魯克斯(Rodney Brooks)所創(chuàng)立。布魯克斯在1990年代,發(fā)現(xiàn)主流邏輯式、符號式的人工智慧失敗後,提出模擬最簡單生物行為,將簡單行為組合「由底向上」的發(fā)展,而不是試圖「匹敵人類」的AI世界觀,讓iRobot公司銷售掃地機器人超過500萬臺,大發(fā)利市。這種世界觀也影響了後續(xù)許多人工智慧的系統(tǒng)發(fā)展成功,如:Siri、AlphaGo圍棋。
《與機器人共舞》這本書就是在介紹這種AI研究的新世界觀-擴增智慧(IA, 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)及(傳統(tǒng))人工智慧(AI, Artificial Intelligence)的激辯、技術發(fā)展的歷史演進。
AI是人類所設計與建構的
這本書的作者約翰·馬爾科夫是紐約時報的科技記者,也是普立茲獎的得主,擅長在錯綜複雜的脈絡下挖掘事實,並給予最敏銳的觀點。這本書的英文名是”Machines of Loving Grace”,直譯為「慈愛的機器」,來自於1960年代詩人布勞提根反諷機器控制一切、機器至上的社會文化,真的會為人們帶來自由嗎? 作者認為回答這些的問題最好方法是”理解那些正在創(chuàng)造這些系統(tǒng)的人們的價值觀”。以下列出兩個書中舉出的AI系統(tǒng)的設計價值觀:
1. Siri語音助理:2007年,正是強調Web 2.0社群群體智慧的時代。Siri設計師注意到語音識別放置在網(wǎng)路之後,可以透過用戶查詢以及糾正內容反饋的循環(huán),訓練與提升Siri的語音辨識能力。此外,Siri設計師並不想要發(fā)展具備人類智慧、可以跟人們聊一整天的語音助理而是藉由語音助理”提升人類應對複雜、緊急問題的綜合能力”。2012年,賈伯斯收購Siri,整合於iPhone服務上,亦是以提高用戶在走路或開車時不方便鍵盤輸入情境下,利用語音進行會議安排、撥打電話等。Siri團隊與Apple公司就是擴增智慧的世界觀,強調”以人為主”的人機介面設計。
2. Mobileye無人駕駛車:無人駕駛車技術在人工智慧發(fā)展具有重要的地位。2012年,卡內基美隆、史丹福團隊合作的車輛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SLAM技術(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)可利用感測器不斷地擷取周遭環(huán)境資訊並分析車輛間關係,以定位車輛與周遭環(huán)境。至此,無人駕駛車不再依靠事先設計的邏輯與規(guī)則,能動態(tài)的接收與分析周遭環(huán)境,以避開環(huán)境障礙。Google無人駕駛車即是透過大量街景環(huán)境蒐集,並透過攝影機、LIDAR光學雷達技術、SLAM技術來偵測周遭技術,但仍然不能完全克服複雜的交通環(huán)境。於是Mobileye公司從另一個方向來思考,透過隱形的感測器、安全系統(tǒng)來增強車輛駕駛安全,如:車道偏離警示、自適應巡航控制、前方碰撞控制等。Mobileye透過一個3D地圖螢幕,隨時提醒駕駛人目前的道路狀況及自駕系統(tǒng)判斷緊急狀況,可以要求駕駛人回到手動駕駛或踩煞車等,讓駕駛人常常能參與駕駛過程。Mobileye將駕駛人重新放回駕駛過程當中。
圖、Mobileye無人駕駛車(資料來源:Mobileye)
IA擴增智慧的啟示
作者認為IA擴增智慧或AI人工智慧,常常被認為是硬幣的正反兩面是錯誤的。兩者在世界觀上有根本的區(qū)別:IA在於設計造福人類的技術,而(傳統(tǒng))AI則是將技術做為目標本身;亦即前者以用戶為核心進行設計、後者則是想要機器替代人類。作者認為,人機交互合作才是機器的終極智慧。在我們設計與發(fā)展AI、大數(shù)據(jù)技術時,也應該思考把用戶、使用脈絡放回系統(tǒng)當中,仔細探索人機間的交互協(xié)作方式,以創(chuàng)造更符合場景的系統(tǒng)!!
黃正傑
你喜歡挑戰(zhàn)不斷隆起的技術高原、探索無限寬廣的創(chuàng)新領域嗎? 那麼我們是同路人。黃正傑,臺大資管博士,協(xié)助鼎新進行前瞻技術研究與應用發(fā)展。歷經IT架構技術顧問、供應鏈管理顧問、軟體產業(yè)分析師等多項職務,並兼任文化大學助理教授。讓我們一起從創(chuàng)新與變革角度,探索新興技術!
更多案例